南船北马,淮水安澜。
这里曾是“运河之都”,这里曾是“天下粮仓”,这里曾是革命老区。如今,在这串长长的历史名片后面,或许可以再添上一项——“地理标志名城”。
这,便是江苏淮安,一座成功运用地理标志商标、一年帮助14.1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的标杆城市。而其116件地理标志商标总数,更是位居全国设区市第一。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时,淮安的地理标志还只有区区6件。
短短几年间,何以发生如此巨变?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又发生了什么?2017年8月,国家工商总局在淮安召开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地理标志商标精准扶贫经验交流会,专门总结推广“淮安经验”。
那么,“淮安经验”的精髓是什么?其对目前正处在脱贫攻坚阶段的其他地区来说,又有着哪些借鉴和启示意义?近日,《法制日报》记者来到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苏北名城,通过调查采访淮安市最早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之一的“盱眙龙虾”,来探寻其在精准扶贫道路上闯出的一条成功路径。
“虾稻共生”一年脱贫
一年就摘掉了贫困帽子。这是发生在淮安市盱眙县官滩镇洪湖村低收入农户陈广军身上的真实故事。
故事并不复杂——陈广军的家属身有残疾、孩子读书,仅靠7亩粮田维持生活。他想尝试“虾稻共生”养小龙虾,却无奈7亩地分散在4处,无法满足“虾稻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要求。怎么办?
这是群众最需要政府的时候。在了解到情况后,洪湖村支部主动出面协调,将四块田合为一块,同时村里还为他担保小额贷款5万元,鼓励他承包水位田26亩,规模化实施“虾稻共生”。就这样,仅1年就帮助他实现脱贫。
事实上,这样的故事在盱眙还有很多。比如,66岁的魏国礼是兴隆乡双河村出了名的贫困户,家属常年生病,魏国礼承包的土地流转后,被安排到祥龙虾稻共生养殖基地,现在依靠在养殖基地打工,年收入近3万元左右,家庭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在维桥乡永华村经营家庭农场的胡风义,从前是在城里做餐饮,几年前发现餐馆里的小龙虾供不应求,便返乡创业。目前,他的农场主要经营“虾稻共养”,每亩毛利润达到4000元左右。在胡风义的家庭农场中,长期雇佣了三名工人,其中两人是贫困户,在农场中打工年收入能达到三四万元,还包吃住。
统计显示,2016年以来,盱眙县通过采取村集体反租倒包、提供小额贷款等方式,扶持低收农户种植“虾稻共生”,全县共落实帮扶资金1.1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72个,带动全县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3.13万人。
3万多人的背后,是3万多个剧情相似的扶贫故事,而依托地理标志品牌发展龙虾养殖业,已成为一条具有盱眙特色的精准扶贫新路径。
品牌兴农“地标”先行
总结“盱眙龙虾”的扶贫故事,可以清晰地折射出淮安人对“精准扶贫”四个字的领悟。
2012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
《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好思路、好路子、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这些关键词也正是构成“淮安经验”的要素。
淮安市政府副秘书长彭少卿告诉记者,地处苏北地区的淮安市低收入人口比重较大,找准扶贫工作“破冰”的突破口至关重要。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2001年修订后的商标法,增设了地理标志方面的规定。淮安人敏锐地意识到,一定要立足淮安市的自然禀赋,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商标,牢牢抓住推动品牌兴农这个切入点。
此后不久,2002年,淮安市盱眙县便申请了“盱眙龙虾”的注册商标,2003年盱眙活体龙虾被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2004年盱眙龙虾获批全国第一例动物类原产地证明商标,同年12月,国家工商总局认定并授予“盱眙龙虾”为盱眙县地理标志商标。
事实上,这也是淮安市最早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之一。
借力“地标”做大产业
“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由单纯“输血”到既“输血”又“造血”,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路的重要内涵。
注册地理标志不是目的,如何借力扶持出一个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兴农富农的产业才是关键。
以盱眙为例,淮安市工商局局长蔡莉介绍说,当地水资源丰富,有洪泽湖、陡湖、天泉湖、猫耳湖、天鹅湖、八仙湖等河湖水域和125座中小型水库,水质清澈无污染,有100多种藻类水草,水体含有大量微生物,是龙虾生长的“理想家园”。
近年来,为推动龙虾产业规范化发展,盱眙县推动“盱眙龙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促进产业模式由最初的“捕捞+餐饮”提升为“地理标志+龙虾养殖+相关产业”的发展模式,形成“盱眙龙虾”特色经济。为助推产业标准化发展,当地政府则专门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盱眙龙虾》《盱眙龙虾无公害池塘高效生产养殖技术规范》等一系列标准,同时督促龙虾协会实行统一的管理模式。
2016年以来,盱眙县更是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盱眙龙虾”地理标志,在江苏省率先创新发展“虾稻共生”种养新模式,大力推广“龙虾+”综合种养,包括“龙虾+水稻”“龙虾+藕”“龙虾+芡实”等模式,新发展虾稻共生面积13.5万亩,平均每亩产龙虾100公斤、稻谷500公斤,较常规“一麦一稻”净收入增加2500元以上。
此外,盱眙县还成立了盱眙龙虾创业学院,让地方特色品牌服务于老百姓脱贫、就业、创业,开设了龙虾养殖、烹饪制作等专业。自2015年以来,每年均有2000多贫困家庭人口经免费培训后走上龙虾产业经营和创业之路。
实践证明,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又一利器,不仅既能保障“粮袋子”,更能富裕农民的“钱袋子”。
统计显示,2017年盱眙龙虾产业年直接收入超过7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50亿元。全县有10万余人通过从事龙虾养殖、贩运、烹饪等相继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平均每8个盱眙人中,就有1人从事龙虾产业,当地农民收益的五分之一来自龙虾。
不仅于此,如今这只小虾子作为淮安最著名的地理标志品牌,还远销到欧、美、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其品牌价值高达169.91亿元,雄踞全国淡水产品品牌价值榜榜首。
协会工商打假维权
如今,通过17年的打造,“盱眙龙虾”品牌价值、产业规模双超百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第一产业。不过,知名度高的地理标志商标,往往也难免受到侵权假冒的困扰。
据江苏盱眙龙虾协会秘书长张云飞介绍,在“盱眙龙虾”打响名号的同时,傍名牌、搭便车等现象也接踵而至,不少未获授权的店铺肆意使用注册商标,给协会和“正版”销售店家带来了很大影响。
据了解,目前对于盱眙龙虾品牌的侵权类型主要为: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导致混淆。
张云飞说,2004年,盱眙龙虾协会取得了“盱眙龙虾”注册商标专用权。根据协会相关规定,使用“盱眙龙虾”商标的商家每年都要向协会递交年审,年审通过者可合法使用商标,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
对那些擅自使用“盱眙龙虾”品牌,经营盱眙龙虾商品,侵犯协会合法权益的不法商家,协会则是采用法律途径解决有关问题,而淮安市、县工商部门则是与盱眙龙虾协会一起,赴浙江、上海等地开展执法保护行动,维护商标注册人的合法权益。
截至目前,盱眙龙虾协会已在南通、无锡、苏州、南京等地与多家律所合作,设立维权点,对盱眙龙虾品牌进行维护。据统计,2016年度共计取证183家,公证102家,起诉78家,判决28家,有效维护了盱眙龙虾市场的秩序。
2017年8月,国家工商总局在总结“淮安经验”时,曾提到五个方面:政府扶持、工商主动、品牌塑造、产业运作、打假维权。
而在“盱眙龙虾”的身上,这些经验都得到了完美展现。(记者:梁士斌)
记者手记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
采访过程中,淮安市扶贫办副主任王文为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
运用地理标志商标进行精准扶贫的本质是什么?在记者看来,正是更高层次的“授人以渔”。道理很简单,地理标志本身就是一种新型知识产权。
随着中国参与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深,中国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解和意识也越来越强。但是以往,当人们提及知识产权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航空航天、高铁航母抑或医药、计算机技术这些高大上的高科技领域,而很少有人会将其与传统农业联系起来。
或许,正是这种错误的理解,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
须知,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全国有8亿农民,这其中又有两亿农民基本上完全靠种地为生。“精准扶贫”的目标群体是哪些人?想必,其中很大一部分正是来源于这一群体吧。
导致农民贫穷的客观原因有哪些?除了人口基数大、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资源有限、靠天吃饭等等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不掌握工业革命时代的技术,不具备互联网时代的思维能力,遑论更高层次的知识产权。
正因如此,近年来,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让知识产权“接地气”,为我所用,真正融入“寻常百姓家”。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淮安市目前116件地理标志中,绝大多数都是农产品。这其中,除了雄踞全国淡水产品品牌价值榜榜首的“盱眙龙虾”外,还有曾被选为2011年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淮安红椒”,被誉为“身背H闯世界”的“洪泽湖螃蟹”、“好水好土好味稻”的“淮安大米”、“碧油煎出嫩黄深”的“淮安茶馓”……
正是这些土得掉渣的地标物产,叫响了淮安农产品的名声,打开了农民致富的大门。这充分说明,一件地理标志商标做好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地方响当当的名片。
“培育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这是党中央为“精准扶贫”设定的目标,淮安“地标扶贫”的经验不仅充分说明这个目标不是梦,而且也再次向人们生动诠释了那句古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