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级以上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顺德区经济促进局,各处室:
现将《2010年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行动计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各市(区)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执行中工作进展情况、问题及建议,请及时与我委产业政策处联系。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一○年六月二日
(联系人:付丽彬,电话:020-83133465,传真:020-83133247,E-mail:fulibin@gdet.gov.cn)
2010年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工作,根据委党组要求,制定2010年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行动计划。
一、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以培育广东现代产业500强项目为引领,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工作目标
----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实现2010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8100亿元以上,占全省工业增加值45%左右。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6000亿元以上,占全省工业增加值36%左右。
----打造区域优势,促进产业集聚。培育新兴产业,新增1个千亿新兴产业集群;认定新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3个,使先进制造业基地达到20个;省市共建优势传统产业基地达到10个左右,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达到50个以上。
----推动产业转移,合理产业布局。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确保实现总产值150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00亿元,创税75亿元,三项指标均分别增长50%左右。园区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珠三角地区地级以上市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进一步降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三、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主体产业主要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成立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小组,组织召开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会议,部署我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重点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LED)三大产业取得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组织编制《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编制出台《广东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联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我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百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培养工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牵头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突破、重大产业化、招商引资引技、平台支撑等重大项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部省共建,争取列入国家试点。(创新处会技改处、电子处、装备处、原材料处、节能处、消费品处、软信处)
2、提升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继续推进落实《加快发展我省平板显示产业实施方案》。充分发挥8.5代液晶面板项目的龙头带动效应,重点推进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的液晶电视模组项目建设,加快聚集一批上下游产业,形成液晶平板显示产业的集聚。联合佛山推进部省共建OLED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彩虹、中显等公司OLED面板项目加快建设投产,引领国内OLED产业发展。平板显示产业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第一个超1000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电子处)
3、发展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以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生产及产品应用项目的实施为契机,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推动光伏产品出口。按欧美光伏电站工程需求,推动加快制定光伏电池组件出口信用保险、质量保险等专项政策。二是营造应用环境。推动光伏并网发电、光伏产品推广应用等政策出台。三是争取成立国家薄膜太阳能光伏标准工作委员会,推动制定光伏产品质量标准。四是加强产业组织,成立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联盟,引导组织行业、企业合作,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快速突破成套装备制造瓶颈,以及专用材料、器件工艺等。(电子处会政策处)
4、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贯彻落实《广东省电动汽车发展行动计划》,推进我省电动汽车核心关键技术产业化和配套应用。一是继续大力推进电动汽车示范应用工作,充分利用亚运会召开的契机,协助推进广州市进入电动汽车示范区,推动电动汽车在公交系统(包括出租汽车和公共汽车)的示范应用工作,营造氛围,扩大影响。二是加强电动汽车技术创新的科研扶持力度,力争在“三电”(电池、电控、电机)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三是启动电动车充电系统的规划工作,包括充电场建设、充电设备的制造与研发、电网改造等方面。(装备处会创新处、电力处)
5、推动发展半导体照明(LED)产业。一是协助开展招商引资,向上游延伸产业链。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的LED外延、芯片企业。二是推动与台湾在LED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探索LED 等台湾光电产业在我省复制发展模式。三是开展LED的标准化工作,争夺国内标准工作的主导权。四是推动LED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推动芯片、外延片、MOCVD设备、封装应用等龙头项目建设。五是规划建设LED产业基地,布局广州、佛山、中山、东莞、江门等绿色半导体(LED)光源产业基地。(电子处、创新处、技改处)
6、重点培育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围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四大重点领域十一大新兴产业,分重大产业基地建设、重点依托企业、重大项目、关键技术、重点产品等几个层次,通过地市推荐,省市联动,配合省发改委确定100个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并在今年现有资金中设立专项重点扶持。(创新处会技改处、电子处、装备处、消费品处、原材料处、软信处)
(二)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
1、编制《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编制《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成立规划编制小组,统筹整个规划的格式和架构,对装备、汽车、船舶、钢铁、石化等行业的空间布局作出合理规划,突出延伸发展产业链,引导先进制造业有序发展。(政策处会装备处、原材料处)
2、推进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制定2010年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作意见,确认2-3家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抓好先进装备制造业重大基地建设,组织专项集中财力,重点推动电动车产业基地,修造船及船舶配套产业基地,通用飞机产业基地,核电产业基地,风力发电装备成套研发及制造基地以及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建设。(技改处、创新处会装备处、军工处)
3、抓好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重大产业项目。推进大型铸锻件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汽车(含摩托车)、船舶、风电、通用机械装备工业的产业聚集度和成套能力。依托阳江核电、台山核电等重大项目,组织有关科研机构和企业争取在核岛主设备(1000MW核承压设备)、常规岛发电主设备(1000MW电站汽轮机及1000MW汽轮发电机)的研发方面联合攻关,进一步推动广州南沙建设核电设备生产基地,完善核电设备生产产业链,提高我省核电主设备成套制造能力。(装备处会创新处、技改处)
建设以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加强调研,研究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汽车、摩托车、零部件重点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充分利用肇庆、梅州、韶关等市现有基础,通过产业转移、省市共建等方式,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促进自主配套汽车产业链发展。推进广汽集团乘用车项目加快投产。(装备处会技改处、创新处、工业园区处)
推进中委2000万吨炼油、中科炼化一体化、湛江钢铁等项目,完善茂名、惠州等石化基地产业链条。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联系机制、重大产业项目和产业链发展专家会诊平台,跟踪项目进度,了解存在问题。(原材料处)
4、重点培育100个先进制造业项目。配合省发改委确定100个重点培育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继续扶持装备制造业50家“骨干企业”和100家“培育企业”。(技改处会装备处、原材料处)
(三)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编制《广东省生产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广东省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支持生产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建立供应链联盟,开展两业融合试点。制定并组织实施《广东省生产服务业集聚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推动省市共建一批品牌管理、采购中心、分销(直销)中心、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等生产服务公共平台,认定一批省级生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生产服务业处会工业园区处、原材料处、装备工业处、消费品处、经协处)
2、扶持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等高端服务业。积极贯彻落实《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现代物流业示范工程,推动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专业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南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升物流业现代化水平。制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广和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广东产品全国行”网上交易平台。制定《广东省会展业发展行动方案》。(生产服务业处会软信处、信息化推进处)
3、建设国家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研究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信息服务业专项调查,抓紧部署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重大专项扶持领域和方向,加强对项目的跟踪和监督管理。建设广州、深圳、珠海国家级软件信息服务产业园区(基地),争取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推动广州、深圳和珠海等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加强软件和信息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软件公共技术服务、服务外包公共支撑服务和嵌入式软件公共服务,大力引进国家级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相关公共技术开发、测试、集成验证平台落户广东;评选10到15个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地市平台建设提供指导意见。(软信处)
4、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推进国家、省级社区商业认定,促进城市社区消费。推进家政网络建设,申报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建设项目,支持引导大中城市依托大型服务企业建立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实施“广东名品进名店”行动和振兴广东老字号工程,积极推动我省中高级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改造升级8-10家具有全省示范作用的批发市场信息化网络平台。(商贸处会市场处)
5、重点培育100个现代服务业项目。配合省发改委确定100个重点培育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等领域认定一批省级生产服务业龙头企业。积极协调出台财政、税收、土地等扶持政策,鼓励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方式做大做强,促进生产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支持生产服务业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和服务创新。(生产服务业处会技改处)
(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完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环境。编制《广东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二五”规划》,把握传统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主要矛盾,厘清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结合实际提出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制定《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确定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建筑材料、食品饮料、金属制品、轻工造纸、家具、中药等优势传统产业中的重点行业,并根据每个行业特点,确定其转型升级主攻方向。加快优势传统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优势传统产业龙头企业申报国际、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原材料处、消费品处、技改处、创新处)
2、实施“千百亿”名牌培育工程,打造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开展质量强省活动,实施“千百亿”名牌培育工程,培育自主国际知名品牌。引导部分优势传统产业注册集体商标,推广实施企业联盟标准,打造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加强传统产业品牌建设,加强对传统产业名牌企业的培育,使传统产业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数量不断增加。依托产业集群,打响传统产业区域品牌,推动“顺德家电”、“古镇灯饰”、“虎门服装”、“潮州陶瓷”、“云浮石材”、“黄埔腊味”等的影响力。(创新处会消费品处、原材料处)
3、以信息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珠三角国际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实施一批信息化提升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施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推进集成化的生产执行系统(I-MES)的普及应用,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扶持30-35家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示范企业,打造一批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示范优秀企业。(信息化推进处、技改处)
4、推动工业设计加快发展。制定《广东省促进工业设计发展实施意见》,编制《广东省工业设计“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省区共建广东工业设计城,开展工业设计成果和传统产业对接活动,对可产业化的设计成果,予以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资金支持。举办“工业设计走进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活动,针对我省传统产业重点地区、重大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内企业的需求,对获奖的工业设计大赛成果进行宣讲和推进。推动粤港工业设计合作,围绕粤港共建“珠三角工业设计走廊”推动粤港设计与广东产业加强合作。(技改处)
5、加强对传统产业投资管理。按照三年内投资1000亿元对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重点技术改造的“双千工程”要求,选取一批优势传统产业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实现主要行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积极组织优势传统产业投资对接,举办技改项目推介会,扩大优势传统产业融资渠道,引导全社会传统产业投资导向;积极推荐我省传统产业优势项目申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组织的有关专项。(技改处会原材料处、消费品处)
6、重点培育100个优势传统产业项目。配合省发改委确定100个重点培育的优势传统产业项目,以五金家电、建筑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领域为重点,对目前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以上及各个行业前五名企业,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直通车服务、市场促销等手段,集中省市资源加以扶持,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传统企业。鼓励传统产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升主要行业集中度。(技改处会消费品处、原材料处)
(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保等信息服务向农村延伸,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以龙头企业、商会协会等为依托,在东西两翼新建2000个信息化体验服务站点,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向东西两翼延伸。加强信息服务整合,扩充信息服务站点功能。改造升级广东农村信息网,推进涉农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扶持20个以上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特色应用,扩大农村信息消费。提高农民信息应用技能。加强农村信息化普及培训。巩固提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改造和提升114个农村连锁店配送信息化网络平台。(电子政务处、市场处)
2、推进“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工作。会同省农业厅印发《2010年广东省开展“农超对接”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加强对各地级以上市经济和信息化、农业主管部门进行我省农超对接工作的指导。会同省农业厅印制3000本《广东省“农超对接”工作指引(2010年)》,广泛宣传农超对接的政策。召开全省农超对接洽谈会,搭建大型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交流互动平台,引导我省20个大型连锁超市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完善食用农产品可溯源制度,提高食用农产品进入超市的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产品流通企业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快速检测系统的建设50个,改造和提升‘农超对接’‘农餐对接’的配送中心和信息化平台100个。(市场处)
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重要载体主要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建设“东西两翼及山区产业转移工业园”。
1、着力创造有利于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将产业转移“再推一把”要求,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转移工作的若干意见》,运用财政、信贷、环保、土地和价格手段,形成激励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和利益导向,重点在解决融资难、用地难、招商难、创新园区管理机制体制和合作共建机制、提高珠三角地区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以及支持园区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突破;制定出台《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园区整合、更名、规划调整和扩园的条件、程序和相关要求,实现园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理清现有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发建设现状,按照程序开展园区规划调整和扩园工作,破解园区发展瓶颈,增强发展后劲,尽快形成产业规模;落实省产业转移奖励专项资金25亿元,制订资金奖励管理办法,促进园区加快形成发展思路,培育特色经济,加快产业集聚,提高珠三角地区政府的产业转移积极性;研究提出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入园项目节能和环保标准,设定园区工业项目准入门槛,推进园区企业节能和环保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我省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展直供电试点工作。(园区处会法规处、节能处、电力处)
2、着力建立完善产业转移工作机制。修订完善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办法和考核标准,进一步明确考核程序、标准、结果应用等内容,提高考评的操作性和科学性;组织开展2009年度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工作,对考核优秀的单位予以表彰;制定实施 “三个最好和三个达不到标准的最差的地级以上市”的产业转移情况解剖方案,表彰先进,推广经验,鞭策后进,加快追赶。(园区处会综合处、法规处)
3、突出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在中博会、山洽会、经贸洽谈会设立展区、开展专题推介活动、举办主题招商活动以及建立省产业转移企业信息库、招商网络信息平台等方式,推进园区专业化发展。(园区处会经协处)
4、着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组织实施一批园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项目,引导园区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园区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信息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选取1-2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作为两化融合基地;推进实施园区生产服务业示范工程,推动一批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列入循环经济工业园试点。(园区处、技改处、创新处、中小局技术进步处、信息化推进处、软信处、生产服务业处、节能处)
(二)建设“数字广东”。
1、加快完善无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编制《无线城市建设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抓好试点建设及其推广。抓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移动通信基站管理促进我省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工作意见》,进一步落实台站管理属地化制度,加大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扩大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无线处会电子处、创新处、政策处、电子政务处、软信处)
2、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根据我省基础电信网络设施、广播电视网络设施及相关情况,争取国家支持,申请把珠三角及云浮市作为我省三网融合的试点,以推动相关网络的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及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的应用。研究制定网络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办法,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发挥各类网络和传输方式的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实现网络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建立三网融合的网络、业务、信息服务标准。(无线处会信息化推进处、软信处、产业政策处、法规处、创新处、电子处、电子政务处)
3、发展物联网。开展“物联网”和“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应用与产业化研究。大力推广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应用,尤其是以粤港合作为基础的跨境RFID应用。加快推动省RFID产业(番禺)园区和佛山RFID产业基地建设,发展一批国内具有影响力的RFID技术服务品牌企业。(信息化推进处会无线处、软信处)
4、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组织修订《广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拓展省级信息资源共享范围。加快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市级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编制《全省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地市建设指导方案》,发布省市互联实施指南,明确省市互联技术规范,指导地市建设数据中心。(电子政务处)
5、推进空间地理信息共享和应用。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建设珠三角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积极推进地理信息技术、产品在经济生活、社会管理中的应用。利用珠三角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优势,选取重点领域,积极推广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综合应用。(电子政务处)
(三)建设“广东循环经济系统工程”。
1、抓好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工作。研究制定《广东省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力争上半年以省政府名义颁布实施。开展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工作,推进循环经济工作更广泛地在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更广泛地推开。年内完成认定约10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在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产业基地)组织开发和示范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节能循环处、园区处、创新处、中小局技术进步处)
2、抓好循环经济试点深化。扩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影响,强化试点工作管理,认定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实施分级管理、落实动态管理制度,完善试点评估考核工作制度,注重优存劣汰。(节能循环处)
3、推动清洁生产向纵深发展。力促全省约800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认定约200家“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省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内企业2年内全面实施清洁生产,产业基地内企业3年内全面实施清洁生产。认定第二批“粤港清洁生产伙伴计划”企业。(节能循环处、园区处)
4、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深入开展。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鼓励企业对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及时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建立资源综合利用数据库,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推进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上新台阶。(节能循环处、园区处、原材料处、消费品处)
附件:2010年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行动计划表
相关附件: 2010年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行动计划表.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