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级以上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顺德区经济促进局、各处室:
现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2010~2012年)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市(区)实际情况,贯彻落实有关工作。
执行中工作进展情况、问题及建议,请及时与我委信息化推进处联系。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一○年三月十一日
(联系人:张莉,电话:020-83134279,传真:020-83134729,
E-mail:xxcyt_zhangli@gd.gov.cn)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010~2012年)行动计划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两化融合的大环境为我省带来发展机遇和挑战。加快促进两化融合,有利于提升我省产业创新能力、有利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精神,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工作任务,根据省政府《转发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经贸委关于加快推进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8〕33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完成工业和信息化部“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任务,推进全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向纵深发展,力争在三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原则
(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推进信息化建设与提高工业化水平并举,加强产业间、地区间的相互配合,拓展信息化发展领域,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层次,加快形成新型产业链和现代产业集群。
(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结合各地区、各行业的重点工作,加大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积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适应和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形成政府、企业合力推进,成果共享的两化融合推进机制。
(三)面向产业,强化应用。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面向产业升级、企业信息化、节能降耗等重大领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催生新技术新市场,形成覆盖现代产业体系各领域各环节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体系。
(四)突出重点,培植特色。抓好重点行业和典型企业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各行业、各领域信息技术的不断渗透和融合。各行业、各地区要结合实际,选择高增长性产业和优势产业,选择产业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找准发展突破口,重点推进,突出特色,加快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二、工作目标
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着力,以示范带动为手段,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带动各行业、各领域信息技术的不断渗透和融合。力争到2012年,两化融合工作对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关键性作用,全省两化融合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地位。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
——传统产业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60%以上。中小企业普遍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自给率从目前的40%提高到48%以上。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重点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
——建成10个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每年培训5万家中小企业,支持3万家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服务。建设10个面向行业的网络协同制造示范平台,吸引10万家中小企业应用。建成50个以上的网络创新公共支撑平台。
——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有很大提高,作用效果明显增强,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大幅提升,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普及应用,生产控制过程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两化融合“4个100”示范工程及应用推广
2010~2012年,扶持“4个100”工程示范项目建设。从“4个100”工程示范企业或工业园区中树立标杆,总结成功经验,在相关行业中广泛推广。
一是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重点支持国有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改造项目。二是实施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工程,重点支持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的数字化示范。三是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示范工程,重点针对我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产业转移园区,开展专题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试点示范,积极推广企业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四是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示范工程。旨在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重点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
示范工程必须在行业或同类型地区乃至全省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头作用或试验效应,在同类型地区或全省具有较大的推广意义或已经推广应用。
1. 100个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
重点支持核心技术研发和行业的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提高传统工业产品附加值。2010~2012年,每年扶持35家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示范企业,示范项目从我省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传统产业中选择,结合我省钢铁、汽车、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材等十二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来选定项目,合力推进。每年认定6家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示范优秀企业,打造标杆效应,提取生产流程、设计能力、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应用示范推广。针对石化、建材、食品及纺织等重点行业,推进集成化的生产执行系统(I-MES)的普及应用,提高生产精度、资源利用率,优化生产过程、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改变大规模的资源投入和粗放式的经营。
2010~2012年,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标杆企业、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用于鼓励粤港两地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关键领域信息技术的重点突破。
2. 100个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工程
装备制造业是两化融合的主战场和主力军,重点扶持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示范工程,在我省具有优势的数控机床、智能仪表、自控设备、纺织机械、工程机械设备、交通机械、电力设施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同时推动装备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控制的信息化、智能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2010~2012年,开展广东省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项目评估工作,通过各地市汇总上报和省属企业直接上报的方式,接收两化融合项目申报进行评估确立实施项目。每年扶持25家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企业,选取5家装备制造数字化改造示范企业,打造标杆效应,总结机电一体化、生产过程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应用示范推广。
重点支持从数控机床、智能仪表、自控设备、纺织机械、工程机械设备、交通机械、电力设施等优势领域率先突破的示范项目。
3. 100个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示范工程和100个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示范工程
重点针对我省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培育“100个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示范工程”和“100个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示范工程”,重点推进面向高耗能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提高污染物脱除率,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合格率,降低能耗和污染。2010年,扶持20家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到2012年,共扶持100家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和100个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示范工程。从我省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钢铁、电力、石油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选取6家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打造标杆效应,进行应用示范推广。
(二)重点扶持和建立面向行业的产业集群以及工业产业转移园区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依托我省专业镇、产业集群、省产业转移园或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面向行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增强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发展整体水平。针对现有的工业园区及产业转移园区,打造重点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基地,实施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
1. 扶持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与产业集群
2010~2012年,每年重点扶持3家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的行业龙头企业的信息技术服务部门或具有规模的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本行业及其他企业提供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的专业信息技术服务。推广各种用于节能降耗相关的设计、生产制造、认证、测试、专业维护、保养、回收再利用、咨询和培训等方面的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
2010~2012年,每年重点扶持3个“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信息技术产品”。以资源优化和循环利用、能耗与污染物排放监测与控制、行业性制造执行系统(MES)、新一代集散控制系统(DCS)、高效节能变频调速技术、企业能源管理及调度系统等技术和产品为重点,实现9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关键信息技术与产品,培育广东省节能减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2. 建设面向行业和产业集群的公共技术信息服务体系
面向全省产业集群和专业镇建立网络协同制造技术服务平台,推广公共服务模式,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共性信息技术资源服务。到2012年,实现协同制造技术服务平台覆盖全省70%以专业镇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为我省2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提供产品协同设计制造、生产任务异地监控、技术交流和应用培训等共性技术相关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参与网络协同设计制造技术应用,提高企业供应链协作管理水平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能力,降低运作成本。
2010~2012年,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每年重点扶持3个面向行业和产业集群的公共技术信息服务平台。
3. 重点扶持省产业转移园的信息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现有的工业园区及产业转移园区,打造重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基地,实施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每年选取1~2个产业转移园作为两化融合示范基地,鼓励转移园区制定信息化建设标准及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的建设标准,将信息服务平台作为基础设施来配置,提高转移园区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水平,促进双转移的顺利实施。2010~2012年,计划申请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400万元重点扶持1个工业园或产业转移园区。
(三)建立两化融合创新服务体系
建设两化融合数据平台,汇集信息技术服务商、专家和解决方案资源,提供网上服务功能。建设两化融合创新展示中心,按行业、分区域建立有针对性的分中心,建立全方位的两化融合创新服务体系。
1. 建设两化融合数据平台
采用“云计算”模式,建立两化融合数据平台。集聚广泛的信息技术服务商资源,建立庞大、先进、专业的专家队伍。2010~2012年,每年收集300家信息技术服务商资料,建立50人以上的专家队伍和网上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1000种以上的两化融合典型实施方案。
2. 建设两化融合创新展示中心
建设两化融合创新展示中心,传播“两化”融合创新技术,定期总结和展示两化融合典型案例和应用成果,为国家推进“两化”融合探索经验和创立示范。建设面向行业、地市(区)的两化融合创新分中心,根据行业产业链条和地市(区)特性,为行业、区域内的企业提供共性信息技术资源服务。
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两化融合行业分中心,运用信息技术研发成功各类行业新产品,取得相应成果。2010年,重点建设“日用电器行业两化融合创新分中心”。依托相关地市(区)政府部门,相应建设地市(区)两化融合创新分中心。2010~2012年,依托佛山市(顺德区)或中山市建立“佛山市(顺德区)两化融合创新分中心”及“中山市两化融合创新分中心”。每个地市(区)分中心为该地市(区)中小企业集群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提供创新服务,各服务企业30家以上。
2010~2012年,每年提取10个以上的两化融合典型案例,重点扶持4个两化融合创新分中心建设,完成3个以上项目,支持3~5家产学研合作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研发创新。
(四)推广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建设
推进两化融合试验区,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两化融合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为落实国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精神,发挥各地市积极参与两化融合工作,从区域层面推进“两化”融合的切入点,支持地方特色区域产业集群,建设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每年选取珠三角1~2个地市为示范试验区,要求在强化规划引领、重点项目带动、龙头企业示范、创新模式探索和信息化体系建设等5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五)开展两化融合共性技术研究工作
开展两化融合软课题研究,力争在两化融合的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支持装备制造业数字化技术平台及共性技术研发,力争实现50项关键领域技术和产品的重点突破。
1. 完成两化融合软课题研究
实施信息技术创新工程,在两化融合的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上取得研究突破,加强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围绕核心技术开展周边技术研发创新。2010~2012年,重点开展3个软课题的研究:《广东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战略研究》、《广东省两化融合之工业技术及设计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广东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业控制应用现状及发展研究》等系列两化融合共性研究工作。
2. 支持装备制造业数字化技术平台及共性技术研发
整合资源,加强与高校的紧密合作,着重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现50项关键领域技术和产品的重点突破,逐步提高我省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水平和装备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比重,提高集成成套设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
(六)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两化融合提供保障支撑
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两化融合的支撑性产业,推荐一批优秀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培育一批优秀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通过提高软件与服务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能力,为促进两化融合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
1. 围绕工业设计、生产控制、市场流通等关键环节,重点支持计算机辅助研发和制造软件(CAD/CAE/CAM/PDM),企业生产过程管控一体化软件、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等软件,加快工业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2. 面向工业装备、通信网络、汽车电子、数字家电、医疗电子、交通电子、环保监测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以及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应用,提升工业产品的数字化竞争能力。
3. 重点支持金融、通信、交通、物流、能源、制造等领域的信息化集成应用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应用推广,提高国产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
4、扶持面向行业的信息系统咨询顾问、规划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技术支持、教育培训等基于软件的信息技术服务业,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外包(BPO)的发展,推动研发设计等知识流程外包(KPO)发展,引导外包服务向高端化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提升竞争力。
(七)培育两化融合相关的新兴战略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新显示、新能源、新光源、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等“四新”和数字家庭产业为抓手,加快培育与两化融合密切相关的新兴战略产业,为两化融合的深入开展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
1. 培育两化融合的电子信息产业
在新显示领域重点发展平板显示产业。巩固我省手机、彩电的龙头地位,加快构建以平板显示为核心的数字电视产业链。在新能源领域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打造国内技术领先的薄膜太阳能生产及示范应用产业基地。在新光源领域重点推动LED产业发展,力争在LED产业链关键环节取得技术突破。
2. 加快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产业布局
重点支持3G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的发展应用。营造良好的3G产业发展环境,逐步推广3G领域的升级换代通信产品和相关业务服务。保障省级财政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的专项支持。
3. 发展数字家庭产业
全力推进部省共建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推进数字家庭应用试点,推动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DRA)标准、数字高清互动接口(DiiVA)标准的产业化应用。
(八)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促进流通领域两化融合
以构建南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突破口,以部署“物联网”为抓手,实现区域物流信息化合作,形成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网络,实现政府、企业、银行等相关物流单位的一体化运作。
1. 推动“物联网”发展,加快“数字广东”的建设
出台指导意见,启动“智慧广东”计划,选择一两个城市为试点,推进物联网、传感网在城市管理和生产和生活服务中的应用。
2. 加快建设南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建设我国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中心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数字证书认证、信息交换、公共数据库为基础,以电子口岸与国际航运中心为核心应用,整合海关、税务、工商、外贸、检验检疫等部门信息资源,通过连接公路、铁路、港口、银行和制造商、供应商、货主、用户等物流信息系统,在广东地区实现与全国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对接。到2012年,建成南方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使广东成为我国及华南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信息中心,形成“物联网”的基础,促进各部门各领域物流业务融合和通关便利化。加强粤港澳合作和国际合作,积极吸引国际物流企业到我省发展,加强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与香港以及国际相关平台的对接,积极参与国际供应链管理,促进本土企业国际化。
3. 加快推进RFID的大规模应用
加大力度推广RFID应用,推动RFID产业发展,规划好RFID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工作。积极争取工信部支持,力争我省参与国家一到两项RFID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制定工作。推动电子标签(RFID)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流通领域的应用,推进以RFID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物联网”发展。大力推进RFID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物流各个环节的融合渗透,到2012年末,RFID的应用率达到70%。参与国家物品电子编码和RFID标准的制订,建设RFID产业基地和研发基地。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大力发展嵌入式、智能化、可重组的RFID系统集成软件,逐步建成符合我国RFID产业发展及应用的技术创新和服务支撑体系,形成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产业链。到2012年末,争取实现自主研制产品占市场份额的70%。
(九)构建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促进现代经营业态的发展
在粤港CA互认的有利基础上,积极探索以粤港跨境电子商务应用为突破口的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开发。
1. 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吸引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广东
积极推动国际著名的电子商务服务商落户广东,扶持和引导已落户的企业逐步将其运营中心建成面向全国、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运营总部。加强与国内龙头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的合作,继续推进“企航工程”。配合“广货北上”工作,做好“广货网上行”活动。推动网络联保信贷、优化物流服务、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继续帮助省内中小企业解决采购、销售、管理和融资的难题,顺利推进电子商务应用。
2. 支持面向行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
重点发展旅游、医药、金属、纺织、电子产品、数字内容、农产品等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到2012年,建立10个面向专业市场服务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网上开店、数字证书认证、在线支付和物流等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到2012年,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5个。
3. 构建面向商贸流通领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信息化与现代经营业态的融合
构建面向商贸流通领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大宗生产资料的电子化交易中心等,促进传统服务业和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经营业态的融合。鼓励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利用互联网与物流配送中心、上游供应商共享商品信息,实现业务协同,加快产业链的延伸。到2012年,实现100%的商业连锁企业应用连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依托龙头流通企业推进电子商务、创新交易方式,如电子结算、电子拍卖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批发市场的规模化发展。到2012年,建立4个面向商贸流通领域的电子商务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推进两化融合的工作机制
1. 成立我委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组。为协调我委各处室推动两化融合工作,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模式,成立我委促进两化融合工作组,组长由杨建初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各业务分管委领导、省中小企业局局长担任,成员由信息化推进处、产业政策处、技术改造投资处、原材料工业处、消费品工业处负责、装备工业处、电子信息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节能和循环经济处、技术创新与质量处、生产服务业处、工业园区处、无线电管理处派处、省中小企业改革发展处、省中小企业服务与指导处、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处处长组成。信息化推进处负责工作小组的日常工作。
2. 成立广东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家组。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邀请国家信息化专家委成员、省内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的专家参加,组建广东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家组,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技术咨询意见和建议,参加我委组织的两化融合宣传推广活动。
(二)加强财政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源投入
两化融合是一项涉及面广的长期工作任务,要完成好九项重点任务,需要在资金、政策给予大力扶持。经初步匡算,2010~2012年每年需投入1.27亿元,可引导企业和地方投入资金10亿元。在解决投入资金方面,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委现有资源的整合优势,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省财政、地方政府的支持,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源的投入,促进两化融合可持续发展,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
1. 整合现有资源。在现代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中设立两化融合专项,大力扶持两化融合重点工程。两化融合工作将与我委各专项工作紧密结合,将现有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和商贸流通等专项资金中针对两化融合的项目单列出来,给予一定的支持或政策性倾斜,形成项目成果共享的局面。
2. 争取财政支持。积极争取省财政设立两化融合专项资金,支持无线城市、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家庭、电子商务等两化融合领域工作,同时支持基础性的研究和宣传培训工作。
3. 争取部门和地方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省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申报国家重点项目及省直相关项目。调动地方及企业的积极性,促进珠三角各地市合理配置两化融合资金扶持。珠三角各个地市是国家两化融合的试点,各地对两化融合的投入必须纳入考核体系,定期通报。
4. 引导企业投入。要加强引导企业的发展投入,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借助IT运营商、电信运营商及信息技术龙头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推动智慧广东计划、物联网工程等相关热点产业的发展,提高融合水平。
(三)以指标体系为切入点、以示范带动为手段,稳步推进各行业两化融合工作
1. 建立我省两化融合相关指标体系。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要求,制定我省两化融合有关行业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作为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建设效果评定的理论基础和标准规范。一是要积极参与国家指标的制定,二是要建立我省的指标体系并为国家做出贡献。要将两化融合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标志之一,明确两化融合的调控及促进指标。
2. 建立评价标准规范,完成评价报告。完成两化融合发展情况综合评价报告,研究制定面向行业和区域的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体系,重点是分析和评价两化融合的哪些实施领域在促进我省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并在推进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
3. 示范带动为手段,分类推广,稳步推进。在我省认定的1000家重点扶持的联系企业中,选取支持“4个100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及时总结并推广示范的成功经验,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实现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稳步推进。
(四)积极引入高层次人才,注重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
1. 推进激励政策,吸引信息化高技术人才。制定两化融合人才专项培养规划,建立多层次的信息化研发设计和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高级技工学校,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推进与行业应用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各类行业信息化应用复合型人才,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国际知名培训认证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认证体系;重点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信息化知识水平。
2. 加强指导,利用社会力量,开展两化融合专业人才培训。营造两化融合的良好氛围,覆盖整个工业企业。形成技术融合(工业自动控制)、产品融合(数控技术改造设备)、业务融合(软件应用)、产业衍生(工业创意、设计及服务)等四个层次的全方位的培训机制。由各地“4个100”工程示范企业进行经验分享,发挥示范推广作用,每年开展60场系列两化融合专业人才培训活动。
(五)加强地市两化融合工作指导,推动地方两化融合工作
加强我委与各地市的联系和沟通,深入地市了解两化融合工作进度、存在问题,并积极协助解决地方在实施两化融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加强对地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培训与指导,协调各地市两化融合工作的实施计划,鼓励各地市加强合作,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鼓励条件成熟的地市积极建设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为其他地区树立榜样。
指导各地市将两化融合推进工作与地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地方领导对两化融合工作的认识,加强地方优势产业的调整和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各地市要围绕本地区重点发展的行业,组织一批示范效应明显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项目,制定3年两化融合滚动项目计划,同时要积极广泛发动本地、本行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两化融合项目的申报,择优推荐。
相关附件: